笔下文学 > 《嫉妒的化身》之与你,后会有期 > 第10章 1%的可能性

第10章 1%的可能性


  当被女性疾病和困扰的健康话题逼得几近癫狂的李华信,准备再次要像叛逆时期的中学生一样逃避时,突然被请到了报道局局长办公室。

  “啪”的一声,李华信理直气壮地将“因个人原因辞职”的辞呈再次摊在吴局长面前,不假思索地说:“我要辞职!”

  在场的桂局长、严主播一副好戏在即的样子打量着他,唯独上任不久的新闻部部长孙在熙不动声色。

  “李记者不是一直想做有良心的记者吗?现在机会来了,明天开始你去新闻部报道。”吴局长连头都没有抬起来,便把李华信的辞呈撕得粉碎。

  然后看着李华信,指着自己的满头白发无奈地叹息:“希望以后不要因为你,我一天要长出一万根白头发。”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你小子以为谁不会说那抗议的话吗?那个位置就得默不作声地坐着”,“你这么勇敢,当然也得付出代价啊”,这些曾经被当做直指李华信过失的利箭,因为电视台管理层的变动而成为李华信逆转的利刃。

  孙在熙看中的是李华信披露新闻报道背后隐瞒事实真相的勇气,以及为了获取一手资料同蜘蛛人一起被吊在半空清洗写字楼外墙,单枪匹马深入黑社会大本营的拼劲。当然因为自己的报道害得哥哥破产的所谓大公无私,孙在熙还是持保留意见,除了工作能力及态度,他更注重一个人的品质。

  白智恩和李华信可谓同一天到达新闻部报到,对于这位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前辈,白智恩还是充满了敬仰之情,确实是一位工作起来让人觉得非常帅气的记者。

  而对于之前有过工作接触、后来也被派去曼谷做了特派员的后辈,李华信对于白智恩有着一股莫名的好感,或许外表柔弱的白智恩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工作韧性,还有那笑起来令人感觉愉悦无比的明媚笑容。

  作为前辈,李华信很乐意指导白智恩一些新闻报道方面的技巧,包括如何获取一手材料,访谈节目时怎样运用缜密的逻辑、犀利的言辞驾驭现场,以及采取何种报道方式更加有利于引发观众持续关注等。

  自从回电视台新闻部报到后,白智恩似乎更加忙碌了,每天一大早便匆匆出门,晚上回到家后一个人窝在房间里阅读有关记者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储备丰富的知识以填补她永不满足的好奇心。

  偶尔会瞥见挂在衣帽架上那件高正元的深蓝色西装,她会开心地笑一笑,并给自己打气:“加油,白智恩xi!”

  因为刚从曼谷回到电视台的缘故,白智恩觉得不应该辜负领导的信赖,应该把熟悉业务流程,尽快出色地交出令人满意的作业放在首要位置。而且在进一步熟悉之前,直接向李记者打听高正元的消息似乎并不太妥当。

  前期记者工作的磨砺和积累,加上外派的经历,回到电视台新闻部上班的白智恩,很快便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也进行了几个颇具热议度话题的跟踪报道,包括采写新闻素材,进行电视播报以及直指要害的点评等,全部由她一人担当。

  “如果招到漂亮还聪明的女记者可以直接任用,不用借助女播音员的口条也能当主播,新闻也会更具信任感,这不是一箭三雕的事吗?”像神话一样存在的桂局长想起曾经在报道局局长办公室的慷慨陈词,感觉与像鹦鹉一样只会读提词器的播音员相比,从曼谷回来的白智恩记者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后辈。

  回到首尔以后,被忙碌的生活支配着的高正元,在空闲下来的时候,还是喜欢安静地呆在空空荡荡的别墅里。一个人冲上一杯咖啡,倚靠在沙发上,打开电视漫无目的地检索着。

  直到有一天,在电视屏幕上看到那张灿烂无比的笑脸,他那被坚硬外壳包裹着的柔软心门,竟似乎被某种东西一点一点地敲打着。

  “‘教育立国、科技立国、人才立国’,这是一个全民族重视的问题。国家虽然GDP很高,但一般百姓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原因是国家税收制度好。而国家有了钱,把钱花在刀韧上:修高速、修地铁、发展对外贸易;建学校、多投资、派遣留学生、发展全民教育,这是“汉江奇迹”的最根本原因。”

  面对镜头的白智恩,深刻剖析了韩国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悬殊的巨大问题。

  “在全民重视教育,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是否要考虑到知识缺乏区域贫民区民众的生活现状。如何采取措施减少富人区与穷人区之间的巨大差距?例如加大富人税收比例,用于补贴贫民微薄收入等。据一项调查显示,韩国众多职业中,年薪最高的是企业CEO和国会议员,排名第3的是引导船舶进出港的引航员,此外,整形外科医生、飞行员年薪分列第4和第5位。进入前10名的还有,律师、外科医生、牙科医生、大学校长和高级公务员。相比较高薪收入人群富且贵的社会地位,贫民区的居民一年到头为老板打工,在缴纳了房租、交通费用、保险之后,几乎没有剩余的钱可以支配;而居住在九龙区贫民窟的大多是70至80岁的老人,他们都依靠拾荒为生,不但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连电力和燃气都没有,生活质量极差。”

  电视屏幕上进入贫民区采访的白智恩,丝毫没有嫌弃脏乱的环境,而是以同理心对民众窘迫的生活现状进行一一报道。

  “特别是即将进入寒冬,政府首先要考虑到房屋建在山坡上终年见不到阳光贫民区老人们的过冬问题。”进行专题报道的白智恩,迎着寒冷的山风,一头好看的卷发被吹得有些凌乱,鼻子也冻得通红。

  看着白智恩在一个老奶奶家,用自己温暖的手掌帮着老奶奶一边搓手取暖,一边可爱地哈上自己嘴里的热气,高正元貌似感觉有股暖流也流淌至自己心底。不免牵起嘴角淡淡一笑,将手里的咖啡放进嘴里抿了一口,一股香浓溢满唇齿之间。

  临走时白智恩将自己脖子上厚厚的围巾取下来,帮老奶奶系上,笑着告别:“,有机会再来看您。”

  想起在曼谷的下雨天,同样的笑容,她为自己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小红伞,然后挥手告别消失在雨雾中。

  这样质朴的白智恩,有着灿烂笑容的白智恩,似乎让高正元明白原来自己并不是百无聊赖地检索着电视节目,而是内心深处有着某种期盼。

  “可能吗?”高正元嘲讽地笑了笑,哪怕那种期盼只有1%的可能性,高正元也不愿意从内心去接受。


  (https://www.bxwxbar.com/book/112579/10321991.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