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大漠燕歌 > 第四十八章 风起大漠

第四十八章 风起大漠


北方中原,风云再起,南方的小朝廷终于可以喘口气了。晋帝国的这位崇德太后褚蒜子,也不用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过日子了,终于可以放下所有的牵挂,驾鹤西归去陪伴六朝君主了。这位二十二岁开始守寡,历六朝君王,四度临朝听政的伟大女性,用一生的青春守护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司马皇朝,心力交瘁,终年六十一岁。年轻的晋帝司马昌明亲政,用更年轻的弟弟,二十岁的琅邪王司马道子主政。兄弟两人每天只知饮酒作乐,纵情声色,根本没有北伐中原,收复河山的雄心志向。

这日,陆良匆匆忙忙来找李靖道:“燕兄弟,宰相谢安与谢玄将军亲自到访,请燕兄弟随我过大船,他们正在等候。”

如今的谢安,声望如日中天,更甚当年的桓温,在朝中可以“一言九鼎”。谢安亲自来拜访燕风,王五等人简直不可置信,都露出惊愕与羡慕的神色。

谢玄一见李靖,马上上前行礼道:“小将拜见参军。”

这个一身戒将的年青将军,身姿挺拔,英气逼人,早已不是当年整天腰挂“紫罗香囊”的风流小名士,而是堂堂的北府兵统帅,肩负着保家卫国重任的晋国大将军。

李靖微笑道:“前将军怎么客气起来了。”他向谢安行礼道:“劳宰相到访,燕风失迎。”

谢安衣着随意,手执塵扇,宽衣木屐,神采飘逸,雍容雅静的名士风度,一览无余,真不愧是风流宰相,人中谢安。

“淝水一战,全赖燕将军运筹帷幄,智谋深远,使外族不能入侵,国家得以保全,燕将军为国家立下大功,老夫亲来嘉赏。”

“这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战绩,更离不开朝廷的全力支持和江南百姓的同仇敌忾,燕风实在不敢居功。”

谢安优雅地摆动了一下手中的塵扇,微笑道:“将军居功不傲实在难得,我正要上奏朝廷,加封将军为平北将军,率军北伐,收复中原,复晋室天下。”

谢玄道:“慕容垂已率军叛秦,在中原攻城略地;慕容冲攻入长安自称燕帝。姚苌奉苻坚命令,率兵征讨慕容冲,大败。姚苌因怕苻坚责罚,逃到渭北,集结羌人五万余家,自称:大单于、万年秦王,反叛苻坚。现北方已经四分五裂,正是我们收复山河的大好时机,叔父是想请燕大哥为三军统帅,北伐中原。”

淝水之战后,李靖一直在思考:淝水一役,江南得以保存,也使南方的中原汉族文化得以延续,中华文化得到重新崛起的机会。但中华文化的根在北方,黄河两岸孕育了华夏文明。晋朝自北方胡族入侵,退于江东,皇权衰落,东晋士族的强大,进一步削弱司马皇权,从王导、桓温再到谢安,士族门阀的力量始终影响左右着皇权的统一,过去是“王与马,共天下”,现在朝廷百官眼中恐怕是“谢与马,争天下”了。谢氏家族的声望和民望都已达到顶峰,司马皇室能坐得住吗?其他的高门士族能不忌妒吗?谢氏“木秀于林”想遮是遮不住了,就算你谢安无桓温之意,司马家也是如坐针毡,时刻心惊胆战啊!晋朝东渡后所形成的门阀政治使皇权旁落,没有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机制,北伐只是一句空话。现在的晋帝司马昌明只知享乐,根本没有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能力,加上朝中门派林立,谢安最后若能逃过宋混、慕容垂等人的命运也属幸运了,还谈何北伐中原,统一天下。

李靖看着这位风流宰相,淡然问道:“淝水之战保全了晋家的江山,宰相是最大的功臣,不知朝廷给何封赏?”

谢安一时愕然,朝廷不就是自己做主吗?还要什么封赏。谢安是绝顶聪明之人,他已听出李靖的弦外之音:功高无赏,其祸不远。谢氏家族的权势已严重威胁到司马皇室和其他门阀士族的势力均衡,前面的路波涛凶险啊!

他倒吸了一口冷气道:“将军一言,谢安受教。将军的睿智和见识绝非我辈所能及,他日必能为天下建立更大的功业,江南一隅之地,恐怕难以卧虎藏龙。”

谢玄仍一再请求李靖,以统帅的身份回去统率北府兵团。

李靖受谢道韫的嘱托,一直尽心辅导谢玄。谢玄果真不负众望,在淮南战役,淝水大战中快速成长,现在已是晋军年轻将领中的杰出代表。

李靖深情看着谢玄,拍一拍他肩膀道:“你已不是当年的紫罗公子,而是北府兵的统帅,国家的中流砥柱。北府兵中刘牢之、刘裕等都是栋梁之材,以后就依靠你们为国家肩负更大的责任。”

谢玄急得流泪道:“燕大哥,难道你真要离开吗?你要到哪里去?”

大漠雪域,苍茫草原;巍峨峻山,雄伟边关。万里奔腾的黄河,蜿蜒连绵的长城,广袤壮丽的山河,无时不令李靖梦萦魂牵。中华大一统的观念和华夏民族的认同,千百年来,早已深深烙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管经历多少磨难,追求国家统一的最终目标,始终矢志不渝。

李靖此刻的目光毅然而坚定,既然时空将他置身于四分五裂的大分裂时代,让他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回去!回到那魂牵梦萦的万里关山,回到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起点,去完成王猛未竟的志愿。

李靖出征三年,拓跋珪在苏小青的悉心照料下,在太学宫日夜勤奋学习。他天生异禀,能过目不忘,在先生的传道授业下,遍览经史,饱学诗书。他自幼与母亲流离失所,历经磨难,多次九死一生,在危难时遇李靖解救,为逃生与母亲贺氏分离,避祸江南,经历了人生的重重苦难,人虽小,但意志坚强无比。十二岁的拓跋珪已生得气宇轩昂,雄壮而俊美,他是大漠的雄鹰,应该回到更广阔的天空。

夜深人静,秦淮河的船在朦胧的月色烟霭中,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浆声,随着河水柔波的摇拂,渐渐进入甜美的梦里水乡。

当晚,李靖负责巡值,他与拓跋珪在船头篷廊,望着粼粼河水,李靖问拓跋珪道:“现天下分裂,列强纷争,天下民生凋零,百姓渴望统一,有志向的男儿该当如何?”

拓跋珪沉思了一会,道:“中州自商、周始,中华一统的‘正朔’观念已历两千多年。秦皇灭六国成大一统,汉武帝继承、发展了秦朝的大一统事业,开疆拓土,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疆域,尊儒术,重礼教,传承和发展汉家文化。朝代虽有更秩,但中华文明仍长流不息,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包融性,是任何武力都没有办法使其屈服和消灭的,天下无论如何分裂,追求统一是中国历代发展的必然大势,也是由华夏民族的特性所决定。天下攘攘,群雄并起,晋朝的门阀士族终日碌碌,遇敌则合,敌退则斗。皇权始终无法统一,司马家完全没有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能力。为男儿者,当以天下为己任,效‘秦皇汉武’,统一皇权,推行民族汉化,尊儒重礼,建立统一强大的国家。”

“孺子可教。”李靖仰望着浩瀚的夜空,繁星闪耀,深邃无垠,感叹道:“雄鹰应该翱翔在广阔的天空。珪儿想念母亲吗?我们回去吧!回到浩瀚的大漠中,回到那雪域高原雄鹰翱翔的地方。”

拓跋珪身上始终流着鲜卑拓跋家族强悍的血脉,多少个日夜,他无时不思念着母亲和想念壮丽广阔的大漠风烟。他两眼含泪道:“珪儿无时不挂念着母亲和大漠的狼烟夕照,珪儿一切听从义父的安排。”

李靖连日来,似满怀心事。苏小青心细如发,自李靖归来后的心思,她心中已然明白,金陵的烟雨,秦淮的温婉都难以留住一颗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

“燕大哥,是要离开了吗?”

苏小青的善解人意让李靖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当初,与拓跋珪流落建康,身无分文,被逼当剑解困,幸苏小青收留,并千金赎剑。一别三年,又得她和小翠精心照料拓跋珪,对自己更是一往情深,苦苦等待,是难得有情有义的女子,他实在不忍去伤害她。可惜此去,万里征途,大漠峰烟,兵凶战危,生死难料,只能割舍心中无限的情义。

李靖望着苏小青欲言又止,只好默然点头。

“男儿志在四方,现天下纷乱,正是英雄建立功业的时候,请燕大哥不必为我多虑,只求燕大哥能多留三天,让小青为你们打点一下行装。”

三天之后,苏小青由陆良和小翠陪同,在桃叶渡为李靖和拓跋珪送行。

多情自是伤离别,苏小青的满怀柔情,似桃叶渡的河水脉脉东流。小翠将一个包裹交给拓跋珪道:“这是苏姑娘为你们打点的行装,你务必要好好保管,千万不能丢失啊。”拓跋珪黯然点头,他们两小无猜,三年多时间一直朝夕共处,小翠如姐姐般照顾他,此刻就要分别,自然也是恋恋不舍。

苏小青静静望着不断东去的河水,落花片片,柳色依依,今朝渡口送别,何日盼君再来?

“燕大哥,小青只恨不是男儿之身,不能与君同行,小青、小青实在.........”情到深处,苏小青已无语疑咽,千言万语只化成一串晶莹的泪珠,随水东去。

无情未必真豪杰,柔情亦是大丈夫。李靖此刻也是无限感伤,想裴妮身世飘零,唯任人摆布;张萱贵为公主,最后沦为政治工具;慕容婉为救父难,深宫似海;谢道韫心高气傲,才华横溢,最终也难以逃却命运安排;苏小青一个秦淮歌姬,仍心怀家国。二十五年,往事历历,天下不平,公义不存,法理无依,无论什么人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追求统一,承太平盛世,是天下百姓共同的愿望,虽其路漫漫,艰难卓绝,吾决往矣。

李靖想安慰一下苏小青,但此时万语千言,倒还不如默默相对。

好一会儿,苏小青慢慢平静了情绪,她是典型的江南女子,美丽温顺,委婉含蓄,而且善解人意。她用衣袖稍稍拭了一下眼角,婉言轻语道:“燕大哥,小青只能送到这里了,此去北疆大漠,万里险道,兵凶战危,小青能做的只有每日为你们求福保佑,燕大哥一切保重。小青即日就与小翠返回钱塘城西的西冷桥畔旧居,闭门不出,但望燕大哥有朝一日能重返归来。”

李靖解下腰间的青釭剑,双手递给苏小青道:“姑娘的深情厚意,燕风无可回赠,此剑随我二十多年,当日穷贫唯当剑解困,幸得姑娘千金赎回,今赠与姑娘,千里烟波,万里征途,燕风若再有归日,此剑为信。”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今朝与君别,何日再重逢。

苏小青的的泪水禁不住一串一串的往下垂,渡船上隐隐传来了渡娘凄婉的歌声: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揖。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映江花,无风自婀娜。

春花映何恨,感郎独采我。

渡船逆流北上,李靖回望桃叶渡头,苏小青和小翠正不断挥手送别。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苏小青在烟雨朦胧的桃叶渡深情倚望,北上的船帆正一点一点地从她模糊的视线中渐渐消失。

苻坚淝水大败后,晋军趁势北渡长江,收复襄阳、寿阳大片江北的土地,兵锋更一度伸展到中原洛阳。李靖与拓跋珪渡过江北,在襄阳稍作歇息,准备好马匹、行李,明早就离开襄阳,向云中大漠北驰。

拓跋珪打开小翠给他的包袱,发现有一包东西用锦缎包裹,显得十分慎重,而且小翠临行前再三嘱咐要小心保管。他小心打开锦缎,不禁一阵愕然,连忙惊喊:“义父,义父。”

李靖一看,锦缎内包着十张银票,每张五百两。李靖心中忍不住一阵感伤,苏小青的财力怎么能与王、谢等官宦世家所比,这五千两银票已是她倾囊相赠了,原来苏小青请他再留三天是为了去兑现银票,此等深情厚意李靖如何能报啊!

他一阵哽咽,对拓跋珪道:“日后若能重返江南,无论是后世子孙,都一定要铭记苏姑娘的这份情义。”

拓跋珪双眼含泪点头道:“珪儿谨记!”

时至今日,杭州西湖西冷桥畔有一座墓,墓前有石碑,上面有题字:“钱塘苏小小墓。”后人于墓上建六角亭,叫做“慕才亭”。苏小小其人,史料均无记载,其身世亦不可考查,只传闻当年有一位官宦小姐,因父母早亡,家道中落,与姨娘住在西湖西冷桥畔,十七岁时名动秦淮青楼,才艺出凡绝世,后为一位落泊公子建立功业倾囊相助,之后返回旧居终生守候。惜红颜易逝,二十七岁因忧伤咯血而逝,临终遗愿:生在西冷,死在西冷,葬在西冷,不负一生之愿。她的事迹引动后世无数才子佳人倾慕,白居易、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罗隐、温庭筠,甚至大文豪苏轼都通过诗文、曲词对她倾注了丰富的情感。至于苏小小是否就是秦淮名姬苏小青,千古之下就无从稽考了。

李靖策马长江北岸,但见长江之水天上来,滚滚东流,惊涛拍岸,叠浪堆雪,江山壮丽如画。此去漠北何日再归?李靖的心中无限感慨,面对逐浪奔腾的江水,一股英雄豪迈之情激发而出,他勒马长江,面对滚滚江水高声朗诵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随着滚滚江水,两匹骏马向北策奔飞驰,华夏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北魏王朝,即将风起大漠。


  (https://www.bxwxbar.com/book/12956489/38289074.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