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封神归真录 > 修行阶位

修行阶位


  总述

  世间修道之人形形色色,无数无量,修行的法门与能力,也各有区别,有五行(金、木、水、火、土)系、四大(地、火、水、风,与五行相比,四大之力更接近本原一些)系、光系、暗系(暗能量或负能量)、精神系(又分正面精神力和负面精神力)、星辰系(感应星辰之力)、粒子系(核聚变或裂变)、重力或引力系,更有变身系、术数系、降神系(召遣鬼神之力为己用)、符箓系,以及领域能力。其中,时间系法术基本是属于无极大道之人的专利,其他人即使能学得一些皮毛,其作用范围和效果与无极大道之人相比,相去何啻天壤!

  能力的提升包括三个方面:作用范围、力量强度和力量纯度。

  必须修炼对应的精神力,才能控制、掌握、运用、驾驭相应的能力,所以一旦某系力量修炼到了一定程度,便很难提升与之相反相克的另一种性质的力量,因为两种相反相克的力量,所要求的精神控制力也是相反相克的,精神力越强,它们之间的冲突越是厉害,强行修炼、提升的话,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轻则重伤,重则修为尽失,成为废人,甚至堕入轮回。比如,专精于火系的,即使修炼水系,水系能力也不会太强。专精于光系的,便很难修习暗系力量。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混沌神明或某些体质特殊者由于天生就拥有某种或几种超强的力量,所以反而极大妨碍了他们对其它力量的掌握。

  因此,所谓斩尸化身的一种修炼方式应运而生,就是将某种精神力及其对应力量剥离出本体,成为独立的一个个体,化身与本体可以各自专修不同的,甚至相反相克力量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反性质的精神力、力量的冲突问题,所以是一条提升力量的捷径。但这种斩化修炼的方式仍然有很大的缺陷局限,因为

  1:本体与化身,化身与化身的精神联系仍然是存在的,所以冲突问题没有完全消除,想要完全消除,除非完全斩断本体、化身之间的精神联系,但那样的话,化身就会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体,不再受本体控制了;

  2:每个人的先天体质与先天精神力终究是有限的,不可能无休止的斩出化身,或一,或二,或三,或四,基本上四个化身也就到极点了,强行多斩,只会造成化身与本体都越来越虚弱;

  3:斩尸的最后,三尸也好,五尸也好,最终都要合一,但合一的过程十分凶险,稍一不慎便可能魂飞魄散,灰飞烟灭。

  虚——统摄性的精神力,可以以之统摄、驾驭、转化各种精神力,极难修炼,而且入虚前后,会有一段时间完全失去法力,所以不适合无师友之人自修,但一旦修炼有成,其意义不言自明。

  小说中悟空的虚空之身是在一种极为罕见的因缘和情况下获得,比他人要容易得多,但也是十分凶险的。

  领域、领域范围、领域控制力——上清仙人就拥有了领域能力,随着修炼境界和品级的提高,领域范围和领域控制力都会相应扩大提高,无极大道之人的领域超越一切时空。

  分化身问题——分化身的力量来自于本体,完全受本体控制,所以不能离开本体太远,比如毫毛分身、身外化身(身子一晃,化为数人)之类,但无极大道之人如果使用分化身,由于他们的领域(包括感知领域)超越整个大千宇宙,所以不存在距离问题。

  斩化身问题——斩化身具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基本可以独立地思考、行动,但与本体之间互相有微妙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基本不受距离的限制,斩化身也不会做出对本体不利的事情。

  符印、诀法、法阵——含蕴着符印(诀法、法阵)制作人(不一定是本人,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法力、神通,或以前积蓄在符印(诀法、法阵)中的自己的法力神通,通过符印,修行者可以暂时使用高于自身品级的法术。符印对使用者本身的修为没有很大的限制。但符印总是特制的,对应的作用对象或作用范围是特定的。

  渡劫——渡劫,好比参加正规(资格)考试,对品级提升作用很大,所以,一到劫数,固然人人心中惴惴,但劫一般是不能不赴不渡的,不渡,就很可能落后了。当然,不排除个别人不渡或很少渡劫(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训练和考试),却又很强的能力,但毕竟这是少数。

  无极大道之人间的斗争——可类比于某一论坛几个管理员之间的斗争,他们都对全论坛拥有最高的权限,没有高低的分别,他们个人之间也不能造成本质性的伤害。所以他们的斗争无非是控制区域和影响力的争夺,是势的争夺,是发言权的争夺,是发展方向和风格的斗争。所以,虽然权限本身无高下,还是会表现出失势与得势的区别。

  通用

  迈入飞仙境界的修道人,称为入品仙人。次第而上,分为太清、上清、玉清三品。三品以下,乃不入品,不脱凡夫之身,不予细说。

  第三品太清品

  这一品分为两个小境界,清净和冲盈。

  清净之人,上窥天地之道,炼形化炁,渣滓全去。后天重浊之形,化为先天轻清之炁,纯阳之体。胎仙自化,阳神已成,脱质升举,可以霞举飞升,出入三界,已经大有神通,只是还不懂得因时乘势,随机变化之理。说白了,就是只知道以强对强,以力破力,不知道怎么更有效地运用自己的力量,不知道怎么用最小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效率不高。冲盈之人,神炁冲盈,以炁合神,神炁为一,心无生灭,息无出入,已明机巧幻化之理,可随时借天地元气为己用,全身法力周流,生生不息。

  三品以下的修道人,虽然也不乏能腾云驾雾的,但终究限于一界之内,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出入天、人、幽冥三界,必须借助法宝、灵符或法阵。

  第二品上清品

  上清仙人,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水不能溺,火不能焚,神通万化。

  上清品也分为两个小境界,妙和和湛然。

  妙和之人,对天地运行之道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初步拥有了领域能力。妙和之人展开领域时,将获得对该领域内自然力的控制权,将领域内的敌人隔绝在天地之外;湛然之人甚至可以改造不利的自然条件,创造出对自己有利的环境。

  领域的范围和控制力将随修为的提升而扩展和提高,最终可以完全控制领域内的自然力。因此,当不拥有领域的下品仙人与拥有领域的上品仙人对敌时,由于自身身处对方的领域之内,隔绝了与天地的感应,且领域内的自然力几乎全部被上品仙人控制,所以,正常情况下,下品仙人的攻击几乎不可能对上品仙人造成任何实质性伤害。

  当然,两个同样有领域能力的上清仙人战斗时,他们的领域不免重叠,效果便可能彼此削弱或抵消。

  领域的外在表现有三花、五气、圆光、身光、庆云、莲花、璎珞等物,无极大道之人的领域范围超越所有时空,控制力也是最高的。

  第一品玉清品

  第一品也有两个小境界,洞神和通微,这同时也代表了修炼的两种不同方向。

  洞神——接近某种单一性质力量的本原,此外还能够掌握、使用几种比较强的辅助力量。洞神之人的力量非常强大和纯粹,但由于力量性质冲突的原因,强大、纯粹、单一的力量,也对他们进一步掌握其它性质的力量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他们的目标是以掌握单一性质力量为阶梯,通过或不通过斩化身,触摸到大道的本原,成为与道合真之人;

  通微——或称通虚、通玄、入玄,都是一个意思。地火水风、阴阳两仪,种种能力,最终都要归于“虚”(可以理解为统摄性的精神力),“虚”亦可转化为各种不同力量,千变万化,不一而足。以“虚”总摄全局,就避免了各种不同性质力量之间的冲突问题。可以这样说,通微之人真正处于向终极大道进阶的道路上,前途不可限量,境界提升永无穷尽,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就能掌握足够多性质的力量,积蓄足够高的法力。所以即使同为通微之人,实际战斗能力也会有很大区别。因此,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通微之人的境界比洞神之人略高一线,但在现实的战斗中,通微之人不见得一定能够胜过洞神之人。

  超品

  洞神之人与道合真,通微之人炼虚合道,混而为一,统称合道。合道之人已体悟到宇宙的几乎所有法则,一举一动,莫不暗合天地法则,神光普照,化身万千;一得永得,一证永证,神通恢阔,法力无边。天地闭时而不同闭;天地开时而出世度人。合道之人极为殊胜希有,最终必定能够成就太上无极大道,但仍然必须经过极为漫长的岁月。

  超品的最终境界,便是太上无极大道,代表人物是诸位掌教圣人。无极大道之人已经窥破过去未来,超越了时空的存在,高居于宇宙的巅峰,对于他们,道即是心,心即是道,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堪称随心所欲,翻天覆地,逆转时空,无所不施。

  时间法则基本是属于无极大道之人的专利,但由于无极大道之人之间的默契或牵制,无极大道之人并不会轻易动用、改变时间法则,他们一般也不会允许他人触摸、使用时间法则。

  当然,也许无极大道之人也并不是终极大道,但就目前体系来说,他们也就等于是道本身了。

  上述品级、境界只是小说的补充解释,小说正文中并不一定会对这些品级、境界有清晰的表述和使用,也不代表可以将任何人都清楚明白地归入某一品级、境界。

  佛家(根据相关资料组织)

  由于佛家专重于精神与思维的解脱,所以在佛家内部,的划分不以法力神通为基础,主要以心性为等级,至于法力神通的层次境界,大略可参照前述通用阶位。

  小乘声闻道

  声闻道注重于自身见思烦恼的解脱,阿罗汉为最高果位,可称圣人,又有大阿罗汉。

  又分四个果位:

  须陀洹:初果圣人,还要到天上、人间最多达七次往返受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之外,又断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

  斯陀含:二果圣人,一生天上,一来人间,进断欲界的后三品思惑。

  阿那含:三果圣人,虽不来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进断七十二品思惑。

  阿罗汉:四果圣人,乃无学圣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证涅磐,无法可学。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小乘缘觉道

  与阿罗汉阶位相似,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从佛世尊闻法信受者,最初之发心,必依佛,与声闻乘同,求自然慧乐独善寂者,示独觉之义,深知诸法因缘者,示缘觉之义,辟支佛具此二义)。又有大辟支佛。

  大乘菩提萨埵道(佛道)

  大乘——梵语摩诃衍那(Mahayana),汉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汉译为“觉有情”,就是能自觉又觉他的有情。菩萨的意思,还有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等。开士者,以法开导众生之士;始士者,开始觉悟之士;高士者,高明之士;大士者,实践大乘佛法之士。

  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是菩萨修行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信之前,为外凡菩萨,十信之后,为内凡菩萨,十住至十回向,为贤位菩萨,以上四十位,都是凡夫,十地之上,为圣位菩萨。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另加一百小劫的修行。

  又圆教菩萨阶位,亦可配于铁轮(十信)、铜轮(十住)、银轮(十行)、金轮(十回向)、琉璃轮(十地)、摩尼轮(等觉)等六轮,以转轮圣王之轮宝,能摧毁一切武器,来比喻每一阶位,皆能断除烦恼。

  十地菩萨的修行所证,就其本体来说,是无二无别的,就其层次来说,十地各各不同。诸经论中都分为三个阶段。从初地到六地,是有相有功用行的阶段。从六地到八地,是无相有功用行的阶段。从八地到十地,是无相无功用行的阶段。

  由此观之,前来『十圣』所以名为地者,有二体义(1)能住持万德故;(2)地上者法身之菩萨故。此乃所谓『三贤十圣』,四十菩萨阶位中之后十阶位,又称为『地上菩萨摩诃萨』者也。进而继续悲智双运,经所谓『等觉地(体冥大寂安心平等,照斋种智一相无二故,名等觉地,亦名无垢地,断烦恼垢习皆尽故,名金刚心断无明住地)』,直至福慧圆满之『妙觉地(圆照内融穷鉴法性体无修始穷微尽极,故曰妙觉,亦名佛地,种智现前无上菩提)』。是故自金刚以后至极常果前等觉住中,断烦恼习除生死尽,名无碍道,又于此地得菩提证涅盘果外之果,名解脱道。

  初地名欢喜地,一登此地,现证法性,得未曾得,生大欢喜。此时,世俗菩提心转为胜义菩提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菩萨。此地菩萨断除身见结、疑结、戒禁取见结,远离不活畏、死畏、恶名畏、恶趋畏、大众畏,圆满布施波罗密,开始示现八相成道。初地菩萨,不再受生恶趣。其实,从四加行的忍位开始,就决定不入恶趣,俱舍颂中“忍不堕恶趣”即是此意。与小乘比较,小乘第八圣预流向与初地一样,断三种结,灭恶趣道,除异生性。不过,初地菩萨比二乘殊胜,依唯识说,二乘只证人空不证法空,而菩萨则双证我法二空,智慧超过二乘圣者,依中观说,初地菩萨只在福德方面超过二乘,在智慧方面,中观认为二乘也证法空,只有七地以后,菩萨的智慧才会超过二乘。

  二地名离垢地,一登此地,梦中都不犯戒,圆满持戒波罗密。由于戒行清净,二地菩萨能积极修行使善业道。业与业道不同,业指身、语、意三业,而业道是业所经之道,指意业。

  三地名发光地,一登此地,就会发出赤金色的智慧之光。究其原因,一是三地菩萨定力深厚,引发修慧,一是三地菩萨得闻持陀罗尼,引发闻慧与思慧。此地圆满忍辱波罗密,断除嗔心与贪心。嗔,为欲界特有,“上界不行嗔”。贪,为三界通有。另外,三地菩萨定力深厚,有大神通。神通中的前五通,是共外道的,而漏尽通,是佛教独有的。

  此三地多为在家菩萨而说,为福德资粮之因,为佛色身之因。

  四地名焰慧地,智慧之光比三地更为殊胜,能如火焰般烧毁烦恼。此地圆满精进波罗密,由于勤修菩提分法,能断除一分俱生我执与俱生法执。菩提分法,简单地说,是指七菩提分法,详细地说,是指三十七菩提分法。

  五地名难胜地,无论是天魔、阴魔、死魔,还是烦恼魔,如与此地菩萨相斗,都不能获得胜利。一般说来,在资粮位与加行位就能降魔,但此时不是单凭自己的力量,尚需佛力加持。初地菩萨虽可与魔王对抗,但定力不深,一旦出定,就被魔王所扰,不能说是难胜。五地菩萨圆满静虑波罗密,定力深厚,任何外在的魔王均无法战胜。五地菩萨能通达诸谛的微妙性,苦谛、集谛、道谛为世俗谛,灭谛为胜义谛。

  六地名现前地,现见缘起的真实性,般若智慧现前,圆满般若波罗密。小乘三果与大乘六地,可入灭尽定,六地之前,没有广大的悲心与高度的智慧,不能入此定。灭尽定灭尽一切心识的活动,是圣者所修之定,不共外道。对此,小乘认为是灭除前六识的心心所法,大乘认为是灭除前七识的心心所法。另外,唯识认为灭尽定是有为法,而中观认为是无为法,有部认为灭尽定有实体,而经部、唯识、中观都认为无实体。要入灭尽定,必须以世俗谛为下手处。七地名远行地,快到彼岸的世界,离凡夫生死已经很远。对灭尽定,六地菩萨虽常能具足,还需要加行来引发,而七地菩萨则能上一刹那入定,下一刹那出定。七地圆满方便波罗密,方便为般若所摄,是从般若所起的大用。六地的般若为根本智,重在证悟空性方面,七地以上的,为后得智,重在教化众生方面。

  八地名不动地,一登此地,烦恼断尽,不为烦恼所动。关于断烦恼,大小乘说法不一。小乘认为,烦恼有见思两种,见惑在见道位上同时断,思惑在修道位上各别断。唯识认为,烦恼有烦恼障与所知障,小乘只断烦恼障,不断所知障,大乘则可断二障,分别二障于初地顿断,俱生二障地地分断,烦恼障于八地断尽,所知障于佛地断尽。中观认为,从初地到八地,烦恼就可断尽,八地以上所断的,只是烦恼的习气,而这习气却是二乘所不能断的。八地圆满愿波罗密,得十自在,为救度众生,可于三界之中随意现身。八地又名不退转地,由于修证的不同,不退也有深浅的不同。十信位时,成就信不退,深信自己不退转小乘或凡夫。十住位时,成就住不退,对佛法真理生起不退的胜解。初地位时,成就证不退,证悟诸法空性。八地位时,成就念不退,得无生忍,念念流入萨婆若海。

  九地名善慧地,得法、义、辞、辩四无碍解,于诸地菩萨中说法第一。九地菩萨圆满力波罗密,力有两种,一是思择力,属于理解方面的,一是修习力,属于实践方面的,二者合一,则解行相应。

  十地名法云地,圆满智波罗密,以佛法之雨滋润众生,以慈悲之云隐蔽万物。一登此地,十方诸佛都为其灌顶,预祝即将入于佛位,所以又名灌顶位。

  以上尚有等觉、妙觉二阶,妙觉即是佛了。

  ;


  (https://www.bxwxbar.com/book/40227/2244248.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