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灵太后 > 第五章 夜澜栅3

第五章 夜澜栅3


  胡太后见大家高兴,也笑着说:“既然众卿都这么说,那就比比好了。/Www。qb5。com/不过,今天比箭要比个真的,依朕看,今天不比射靶,比射针,怎么样?”

  众臣一听此言,无不咋舌,但话已出口,岂能收回,虽有多人不再言语,终究还有几人勉强应和着声说:“最好,最好。”

  胡太后让侍者在五十步开外的地方寻一颗大树,在伸出的树枝上用细线挂一缝衣针,向群臣宣布说:“射中此针者重奖。”

  侯刚起身向了向目标,然后回身对着太后鞠了一躬说:“这等射法就是养由基再世,李广,也只能望洋兴叹而已。”

  这些文臣武将中,有识相的干脆没有靠近,不识相的也再不敢上前了。等了好长时间也没有人出来试试身手,个个大眼瞪小眼地互相看着。胡太后巡视了一下众人,站起身来说:“既然众爱卿都不先射,就由朕先射,算是献丑,做个样子吧。”

  她叫侍者取过她平日练习时用的弓箭,脱去外面长衣大褂,伸一伸臂,转一转腰,然后走到划定的界线前。先比量一下,又向后走了十多步,这才站定。只见她背着大针的方向,稳稳地把一支箭放在弓上,然后突然转身举弓发了一箭。只见那箭“嗖”地一声,像闪电般飞向大针,不偏不依正中针孔;箭带着针争断了那根细线,“嗖”地一声飞出去。

  在场众人惊呼得舌头都缩不回去,半天才发出声来。元怿。崔光等人一齐跪倒在太后面前,齐声高呼:“太后真仙人也。”

  胡太后放下弓箭,重新归座举杯,众臣还在高呼不已。太后只好举手示意,让众臣静下来,她对大臣们说:“朕这一箭实在是托着国运兴旺的福气,才射得这么好。不足众爱卿祝贺,不过是朕为了让你们高兴而已。现在,朕再出一个题目,是让大家一起作的事:我们现在的这个华林园距今已经280多年,一直盛名不衰,不知曹壑建园时,可曾想过咱们这些人今天在这里盛宴?所以说,众卿不要辜负了前人的功绩,何不乘此机会,大家吟诗助兴?”

  崔光上前说:“请太后立题。定律。定韵。”

  胡太后说:“以兴国盛世为题,各赋七言辞一句,不拘格律。格调,不依声韵,众卿随意好了。首先从朕开始,合不上者罚酒。”

  众臣自然是百般奉承,连连赞成。胡太后稍稍顿了一下,接着说了一句:“化光造物含气贞。”

  由此排下去,应是幼主元诩说,这个小皇帝歪着头稍微思索一下说:“恭己无为仰慈英。”

  胡太后一听喜上眉梢,赞扬说:“七龄幼主有此续句,也是难得的了。”众臣又是一阵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后待众人停下后,让接着往下续句子,按照职位和资历应该由高阳王元雍往下接,他起身说:“宏宇开泰地承天。”

  接着往下你一言。我一句的续成了一首古风,其中辞句多是颂扬母德。褒义升平。太后听了当然大喜,令人将崇训宫中多年储藏的绣衣。锦帛。绸缎等物品分赏给众人。又说:“我朝才子名人本不缺乏,可是这一二百年来,竟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南方朝庭谢灵运。鲍照那样出名的。但愿从今以后,能有才子。诗人在我朝涌现,朕必将帮他流芳百世。”接着又说:“朕曾见过原东荆州刺史郦道元在《访渎搜渠》中写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诗句。真是名句。好句,难得之句。朕听说郦道元年少时就很有壮志,游历过许多名胜古迹,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是个满腹经伦的才子。不过,这样的人为什么闲置不用呢?”

  吏部是由元澄主管,他听太后问话,忙起身答道:“郦道元为政威猛,蛮人多次上表弹劾其刻峻,因此被先皇免职。依臣主见,其人虽不适于独自外放为政,却适于在宫内为学,可调任内务职位。”

  胡太后说:“朕之所以得知郦道元其人,正是先皇所说,再用此人,也是先皇免其外职的用意。可即刻下旨:赐郦道元御史中尉,兼侍中,尽快进京赴任。以其才华先为古著《水经》作注,明喻天下山水之秀,以谢上苍造物之功。”

  **********

  正说之间,宫人来报:“有东夷。西域。北狄等共十八个属国派使来贺,并送来贡品无数。”胡太后令人快快传进,让属国使臣与宫庭众臣一起同饮。一时间又新增桌席,重上佳肴,真是:贺声震天酒如注,内朝外臣同庆祝。

  待外臣使节坐定之后,胡太后说:“今日有幸,上天让你们共同前来朝庭祝贺,真是我大魏兴旺之兆。你我同是华夏子民。炎黄后裔,同为骨肉也。从今以后,任何人不得再以夷。胡。蛮。狄等不雅之称相呼属国百姓,只以民族名称相呼,建立起互相尊重,同心同德共建山河的风尚。”

  一时间,朝庭上下欢呼雀跃,更有高丽、党项、新罗、高昌等国使臣主动请缨,各自表演了自己民族的器乐或歌曲。胡太后也让北魏的朝庭乐坊表演了大型歌舞,真个是笙箫管乐、鼓锣唢呐,拉弦弹奏、铃钹敲击,仙声神乐直入耳廓,彩袖红裙旋律舞蹈,分不清是人间还是仙境。

  这一天,朝庭上下两千多大臣和高丽、百济、勿吉、新罗、契丹、豆莫娄、柔然、铁勒、真腊、氐、吐谷浑、鄯善、白兰、党项、龟兹、高昌、车师、于阗等十八个属国的使臣共同畅饮了一宿。事后,还有当时没能赶上这场宴会的三四十个属国也先后派来使臣贺喜,向朝庭进贡。

  春节一过,胡太后诏令改年号为“熙平。”

  还钦命东平王元匡主持招选一部分文人进宫充当御史。按照胡太后的规定,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不准录用庸才。这个诏令一下,全国很多文人学士纷纷前来应考,经各地州。府官衙查验,选定八百多人进京应试,再经元匡组织起来的主考大人和吏部官员共同考试。考察录用了24人作为最后考核的备补。最后这24人的考试再由胡太后亲自主持,并给他们排名次。

  考试时,胡太后和小皇帝高坐在上,所有的主考大人都分别坐列前堂两侧,从全国各地来的24名考生每人一案,分布于大堂之中。考场气氛十分威严,真是让考官不得不把心思放正,不敢有一点私心杂念;让考生肃穆起敬,不敢有丝毫放任。考试分为两阶段进行,首先是笔试。考生全部交卷后,胡太后亲自主持评审工作,当场。当众评议考卷的优劣,主考者都要发表意见。最后经再三审核,又把所有考生的卷子拿来一一对比后,评出前三名的有孙搴。卢仲宣。温子升三人,其中温子升才年仅二十二岁。

  接下来的是考核辩论驳斥,主考官元匡让温子升首先出场。在场24人分别上来与温子升一对一地辩论,互相驳斥。结果都被温子升驳倒,最后出场的是考试第一名孙搴上场,也被他驳得没了话说。

  孙搴当众认输说:“今天把众人驳得偃旗息鼓的是温子升呵。”

  温子升的一番论讲使在场的众人,无论是考生还是考官,各个从心里佩服得五体投地,胡太后也从心中喜欢这个小青年。于是温子升被御批为第一名,进宫充当皇上的亲随御史,其他人也分别得以重任。

  诏令刚下,吏部尚书崔亮提出反对意见说:“臣以为,朝庭任命官员须才。德。威俱全,而温子升区区稚子,人微言轻,不能担此重任。”

  胡太后没有对他发表什么意见,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别的官员也再没有发表什么见解,这事也就这样定了。

  温子升自从进宫以后,更加刻苦功读,学业大有长进,很快就写出了令众人折服的。好诗词来。只几年功夫,温子升就和邢邵。魏收等人文才突显,才华横溢。为北魏朝庭的文风振兴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北国三才。”直到现在,他们还有很多被广泛留传,受到界的重视,成为北魏立国一百五六十年中,仅有的。几位历史名人中的佼佼者。

  **********

  胡太后平时办公阅卷。揽奏折时,从不用人代读代笔,必亲自处理。

  冯赢对她说:“太后日理万机已经十分辛苦,这样做太过分了,有些不重要的奏折让别人代办好了。”

  她说:“朕这样做,才能真正的心中有数。我们皇家为国为民做些事请,是自己的本分,岂能称辛苦?朕只怕自己做不好这些事。”

  胡太后命令刑部,按照她的设计制造一辆申讼车。车型造得很大,很像个小衙门,有牌楼。有公堂。有桌案,可以在车里办公。审理民间诉状。她每次出宫都要乘坐这辆申讼车,走到那里就把公事办到那里。她出宫时,经常是坐着这辆申讼车接受百姓投诉。为了让百姓能够找到她,她走的路线是固定的。一般是按照出云龙门,再转西北入千秋门的路线走,很有规律性。当时的百姓都知道她的这个规律,所以有些真有冤枉的百姓只要按时在这些地方等待,见到申讼车时上前喊冤,就可告状了。有些简单的案件,太后在申讼车中就能处理完。如果案子很复杂,一时间办理不完,就把案子转交刑部,命专人及时处理,并报告结果。一时间,百姓无不山呼万岁。

  胡太后对大臣们说:“百姓有冤无处申是最苦的事,比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更甚。如果人人都有苦无处申,就会什么事都能干出来。”

  她下诏命令,朝庭所有大臣都必须及时处理民间冤案,不准积压百姓告的状子。每个官员每年都必须向朝庭报告自己当年处理诉讼的情况,作为官员考察的重要依据。一时间,百姓的冤情越来越少,社会的秩序也越来越好。

  胡太后还对官员们说:“我们当官的人不能做一点事就向百姓炫耀,说成自己的功劳,唯恐人家不知道你做了好事。为百姓做好事是我们应该的,反之就不应该了。你把自己的好事说得多了,反倒让人看出你不是为百姓做事的,不然,怎么能做点好事就炫耀?”

  元怿很尊重太后和幼主,凡是朝庭的事情不论大小,他总是认认真真的办理好,夜以继日的处理公务。他很善于剖析问题,特别是处事决断。十分明哲,所以朝庭官员都称他为“皇帝的懿叔。”元怿自然更是以天下为己任,竭力匡辅朝政。

  因太后崇信佛教,所以天下也有很多人皈依佛门,对僧人更是信以为神。当时有个叫惠憐的和尚,到处给人看病,他用符咒的清水给人喝,说是神水能治百病。有很多人信以为真,纷纷去他那里去求医,多时一天就有上千人。胡太后见他是个和尚,又在给人看病,并且还有那么多的人被他看好了,也信以为真。就下令赏给惠憐很多衣服和粮食,帮助他给人看病。

  元怿上表说:“臣听说奸邪妖婬之徒想迷惑大众的时候,都是以正大光明而自居,其结果都是涂炭生灵。去国乱世的。人生有常,病业有因,这是自然常理,而医者正是为这个常理而生的。其符咒之水治病,纯属骗人之举,如此事是真,天下还要医者何用?陛下实在不应任其繁衍滋生,应予尽早制止。”

  胡太后听了后也觉有理,对他说:“你提醒得很对,信佛和信人是不一样的。再说,佛家以教化为主,讲究六道轮回,宣传佛光普照,并不是用符治病的。”

  从此断绝了惠憐的补给,慢慢地,惠憐治病之风也烟消云散了。

  后来,元怿又向太后起奏说:“现在有很多官宦大户私自收储百姓作为自己的奴隶,任意扩大私人势力,而国家却因此减少了税收,这种弊端应予治理。”

  太后也说:“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治国底确是应当以”均。和。安“三字为主。”

  **********

  接着,元怿按太后诏敕,重新颁布均田制,明确百姓要按丁均田并按田纳税的制度。改变过去大官僚们私自卵翼众人,至使大量的税金漏掉,也限制了大官僚们任意扩大封地范围损公肥私的现象。还规定:官吏贪赃枉法超过一匹绢的数量者处以死刑;欺压百姓。用良家女子为奴卑者坐罪夺爵;官员一律按级别,获取俸禄等一系列的法令。

  胡太后在朝堂之上对众臣说:“这些法制即立,必须严格执行,不严不足以宏扬法威。就像人在崖边,超越崖边者粉身碎骨,人们才能惧怕,从而不敢越法一步。只有不越法者,才能安然无恙。”

  还说:“治国不同于保国。守国,治国不是治民,而是治政。治政首先要治理好官吏典籍,然后以此为本,教化黎民,则国之为国矣。施王道者天长地久,国泰民安。施霸道者威风一时,后患无穷。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官就有什么样的社稷,看社会治安如何就能看出官员的优劣。”

  经过这么一搞,朝庭和地方的官员们再也不敢徇私枉法。玩乎职守,都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不敢随意欺压百姓,贪赃者也大有收敛。当然,也有些人反对这些做法,江阳王元继和刘腾。候刚等人一直心中不满,耿耿于怀。他们极力反对颁布这项法令,写了很多抗表,都被元怿驳了回去。

  后来,胡太后又颁诏,各郡县也要像朝庭一样采取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还亲自在光极堂主持了郡。县分成两级考孝廉和秀才的御前会议,并责令由元匡主持这项事业。元匡十分认真地做着这件事,太后很满意。后来,太后又参加了京城洛阳附近郡县考场的监考和评卷工作。她亲自审评,把考生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然后发榜公布,通知全国。

  四月,瀛州发生了饥荒。申报朝庭后,元怿下令由州府取官银分发给百姓赈灾。五月,有些地方发生了旱灾。因灾情面积较大,元怿申报了太后。当夜,太后召集各部有关大臣到崇训宫商量对策。研究了一夜,第二天早晨下诏:从国库中拨款二十万两白银赈灾。胡太后还在当天带领全体在朝的文武官员举行了祭天仪式,把华林园中饲养的野兽放生,诏令天下禁止屠杀牛。马家畜等,希望得到上天的保佑。

  天可求,但南方朝庭的统治者不可求,南北双方的战争岌岌可危。还在太后当贵嫔的时候,魏。梁两国就在淮河争来夺去,战事一直未停。梁朝想利用淮水淹灌魏朝位于淮河南面的寿阳城,便在淮河上游开展了巨大的修堤堰工程。虽然这项工程弄得梁朝劳民伤财,死亡十多万民工;但他们为了战胜魏**队,一直把工程坚持着修下来。一旦这项工程完工,魏国在淮南的城池和地界就必定遭受水害,无法与梁兵作战而失守,这件事一直让魏国政要们忧心忡忡。

  **********

  胡太后临朝称制以后,立即重新起用已被贬职的骁将杨大眼为平南将军,令他趁梁朝淮堰工程未竣工的时候督军荆山,夺取淮堰。又派萧宝寅为镇东将军,令他从东面援助攻打淮堰的军队。

  还没等魏**队起动开拔,梁朝的军队在左游击将军赵祖悦的指挥下袭击并攻占了寿阳东面的军事重镇硖石城。

  急报传来,胡太后没等和别的大臣商量就急派定州剌史崔亮为镇南将军,发兵五万夺回硖石城。崔亮乘着盛势,一举击败了梁军的外围兵力,初战告捷。满以为梁军不甘失败,必定会出城迎战,那时将三面出击夺回硖石城。可是梁将赵祖悦却龟缩在城里不出来,死守待援,以图静中取胜。崔亮便命令军队把硖石城围了起来,但因兵力不足,久攻不下。他就派人约会寿阳城的镇帅李崇,请他从水路进军,两下合攻。崔亮一连约会了好多次,李崇屡屡推委,至使硖石城的攻势形成僵局。而这时,淮北的杨。萧两支大军却停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等待朝庭指令。

  胡太后对这种局势心中着急,但考虑其它战场也在吃紧,便决定首先指挥荆州剌史元志在沔州大破梁军,然后从西面援助淮水战役。又马上派吏部尚书李平为钦差行台,到淮南节度各路大军。令他先发动淮堰攻势,再夹击硖石城。前方执法可先斩后奏,必须严治军法。

  李平只带两千亲兵,星夜赶路直达淮南的寿阳城,但不住在兄长李崇的府邸里,而是另设行台,发号施令。他按照胡太后的旨意,即令萧。杨二军联合渡过淮河,共同攻打梁朝淮堰的守军。同时命令李崇从寿阳城出发,率领水军沿淮河而下与崔亮共同夹击硖石城,寿阳城中,李崇按照李平的布署,令部下李神帅战舰百艘,即日出发,从西面攻打硖石城。

  李平亲自来到崔亮的军中,临阵督战。几路大军同时发动,一鼓作气拿下了硖石城。梁帅赵祖悦被俘后,按李平的命令,斩首示众。又在很短的时间内,扫平了寿阳一带固守的梁军。然后李平又马上令李崇和崔亮两支大军即刻西进,与萧。杨二军合围攻打淮堰。还没等大军西进,淮堰那边已经传来捷报,说是梁军已经退居堰南。

  就在李平考虑下步如何行动的时候,却听说崔亮已经带领着自己的军队擅自返回了洛阳。李平因战事已平,安排好李崇在寿阳的守卫事宜便也返回了洛阳。

  北魏朝庭喜报频传,太后和小皇上同升太极殿,隆重地接见前方归来的有功将士。庆功过后,李平向胡太后起奏说:“臣破硖石后,欲挥军夺取淮堰,但崔亮抗命拒进,临阵逃脱,应处死罪。”

  崔亮听后,急忙出班奏禀:“臣奉皇命攻硖石四月有余,本来兵力不足,又死伤众多,并且缺少补给。原先,曾多次约李崇合击攻梁,李崇却坐山观虎,直到钦差来到淮南才肯出兵。同样的战术,同样用兵,李崇对我们见危不救,用心叵测。而尚书李平与李崇兄弟相亲,重亲轻国,不但不惩处李崇,反为李崇报功,臣心不服。况且淮堰那边战事已捷,而臣实在是病情严重返回京城就医,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再说疲劳之军,如强弩之末,不得不班师返回京城,否则我们将成为梁军的俘虏。”

  李崇也出班奉道:“臣受命镇守寿阳,并没有受命攻击硖石,又未见朝庭颁诏;且寿阳城面对梁朝大军,西面淮堰战事尚未发动;一旦我军出动攻击硖石,寿阳城就会成为一座空城。如果梁军乘机出动,则有丢掉城池的危险。那样的话,寿阳和硖石都不能保住。而寿阳不丢失,硖石的梁军则孤立无援,崔亮才可以与梁军对峙下去,所以臣不敢轻易出城。只有等待淮堰的大军发动起来,梁军才能无暇出兵夺取寿阳城,这时才是臣出兵攻硖石的最好时机。”

  李平又奏道:“臣阵前督军,并无兄弟之情。李崇按臣的调遣,共破硖石城,对有功者报功,违令者报罚是臣的职责。”

  **********

  胡太后听了他们说的话,经过再三地思考后,对众人说:“众卿勿再言及此事,大破梁军各有战功。进李平为尚书右仆射,李崇为骠骑将军,崔亮为殿中尚书。其中崔亮违抗命令,本该重罚,念其重病在身,暂且记下,今后立功补过。”

  同时还下诏,命令杨大眼屯兵荆山,萧宝寅暂驻淮北,待命进军。过不几日,萧宝寅派人送来一封信,胡太后打开信看。原来是梁朝皇帝给萧宝寅的一封诱降书,萧宝寅还在奏章之中表白了自己的忠心之志。胡太后派钦差到萧宝寅的驻地,以皇室的名义重重地赏赐了他。

  接着,胡太后在西林园召见各路大军的首领和有功将士,对他们说:“卿等志尚雄猛,皆国家名将,这次讨平硖石,对国家和各人来说都是值得庆贺的事。这是你们大家的功劳,但淮堰还在,所以还须再筹划一下,因此把众卿找来共同商量商量,请你们每人出一条策略,作为将来之计。”

  杨大眼首先说:“臣认为,应从水路两个方面一齐攻击,必将无往而不克。”

  崔延伯说:“这是对陛下答话,应以实对。淮堰之地,南北水道沟渎复杂,陆战岂可行得通?以臣之见,还应水战。”

  太后插言道:“卿之所见,深为宜要,按此办理。”

  随后又征询了其他人的意见,最后决定说:“任城王元澄,朕令你为讨南上将军,都督各路兵马,即日东下徐州,举兵攻取淮堰。”

  话音刚落,尚书右仆射李平出班奏道:“淮堰不久自破,请陛下且停发兵,静待数月,必有佳音。”

  太后问:“卿有何主见?请对朕说出来。”

  李平说:“梁朝淮堰是按东南至西北方向构筑的,而寿阳上游有颍河自北流入淮水,河水自西南折向东北。可见淮堰是迎洪修筑的,且堰基多是砂淤不牢,待秋汛一到,淮堰必被冲垮无疑。”

  胡太后觉得李平说得很有道理,就令元澄暂不发兵,待秋汛以后相机行事。同时又下了一道圣旨,令李崇在寿阳城北的八公山上筑起一个城,取名“魏昌”;并于寿阳和硖石之间通水筑桥,以备疏散居民到高岗处居住。这项巨大的工程很快就按规定时间完工了,使北魏在淮南的城池有了防汛的准备。

  九月刚到,淮水猛涨。梁朝的淮堰迎洪阻水,经受不住巨大的水流冲力,突然暴崩。雷鸣般的洪水一泄千里,声震三百多里远。多年来,梁朝枉费了三十万民工和巨大财力,被这洪水冲击得一朝俱无。十多万沿岸居民全部漂入大海,葬身鱼腹。

  而北魏的寿阳。硖石等城因早有防汛准备,洪水一到,居民都被疏散到高处,没有损失一兵一卒,没动丝毫财物,轻面易举地赢得了这场战争。当然,李平又得到了重重的奖赏。

  这期间,外部的战事较顺人意,可不知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按照处理事物的常规作法,暂且先不管它。因为国内还有更重要的事务要做,特别是作为女人的胡太后,她必然还有自己的意愿和自己要做的事。

  最新全本:、、、、、、、、、、


  (https://www.bxwxbar.com/book/64345/5081937.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