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近思新录 > 第61章 启明之光

第61章 启明之光


  “爹爹,我要看那个会跑的小车!高一点,小宝看不见!”

  冯旭刚刚走到这个气派程度不输六部衙门的“科学院”门口,便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住了。

  一个长宽数十丈的大棚内,被前来参观的人挤得水泄不通。冯旭垫起了脚尖,顺着耳边那个被父亲高高举起的孩子的视线望去,人群正中有一个椭圆形的木制小道。小道上,有一个一边冒着烟、一边不停前进的四轮小车。小车大约高一尺半。凹下去的车厢内部有一个密封的铁箱子。一根连杆从铁箱子的顶端伸了出来。通过几个锯齿状的圆盘,那个不停的缩进伸出的连杆带动了小车的四个轮子,使得小车能够不停的向前行驶。

  “太神奇了!”围观的人群中传来咂舌声。

  “是啊!没有人和牲畜推动,小车居然能够自己动!会不会是巫术啊?”一个少妇满脸惊恐之色。

  “妇人之见!看到那个牌子上的说明没有!这个小车里面有个蒸汽机!”少妇身边一个年轻人鄙夷的说道。

  “蒸汽机是什么?”少妇接着问道。

  “蒸汽机里面有个炉子,炉子烧炭产生的水蒸气推动活塞做功,产生了动力,驱动小车行驶……”年轻人满脸的得意。

  “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你到底清不清楚自己说的?”站在年轻人另一侧的一个老汉眯着眼,冷不防的问道。

  “这……多看看不就知道了嘛!”年轻人脸色顿时变红,结结巴巴的说道。

  “自己也是个半吊子,还大言不惭的吹牛!”

  “你!……”

  ……

  冯旭挤在这几人身边,陆陆续续听到了这个小车的一些情况。只是,那个年轻人所指的示意牌隔得太远,他看得不太清楚。心中一盘算,冯旭决定还是换个地方再看看。

  蒸汽车后面是好几间用黑布罩着的小屋。小屋前方的牌子上写着“光的衍射”,“光的折射”,“可见光的散射”。牌子下方密密麻麻的写着所谓的“科学原理”,还有着非常奇怪的所谓“示意图”。

  冯旭在牌子前面站着看了一会,感觉还是一头雾水。再加上小屋门前排队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再走走看看。

  冯旭顺着摩肩接踵的人流,总算是走出了那个被人墙堵得密不透风的大棚。站在大棚的出口,不用抬头便能看到眼前那高大的斗拱大殿。大殿上方的牌匾上,“皇家科学院”五个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尽显皇家气派。

  “我听人说,这五个字是当今圣上的御笔呢!”冯旭身边一个身着儒衫的中年书生拉着他的同伴激动的说道。

  “真的啊!难怪看起来这么大气威风!早就听说当今圣上专攻前朝书法大家颜真卿的楷书。”他的同伴眯着眼仔细观赏着牌匾上的题字,一脸的艳羡之色。“唉,都是这个公主,喜欢一些奇淫巧计的东西。皇上给这个地方题字,却没有给教授圣贤之道的几所著名书院题过字呢!”

  “是啊!我听说湖州那位大儒钱希夷所办的太湖书院,号称学生人数都过万了呢!皇上不去给太湖书院题字,却给这个什么宣扬奇淫巧计的‘研究院’题字,真是令天下学子寒心啊!”

  “唉,公主是皇上唯一的孩子。天下哪有不疼惜自己孩子的爹娘呢?我看,依照公主的喜好,圣人之道算是要变成隐学了。反倒是这些奇淫巧计,怕是会变成显学!”

  “心痛啊!真是令人心痛!”两个儒生叹息着走远了。

  “湖州?”冯旭心下一动,居然还是自己的同乡。只是这眼界实在令他汗颜。明明外面的水泥地面就是现成的好例子,他们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圣人不也是要生活的吗?你们可以成天修身养性,那是因为有人养着你们。要不是你们家中有些积蓄,父辈有些人脉关系,你们不也得去田地里干活,或是去当学徒工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然可以高谈阔论,天天只学习圣人之道。可一般人没那个条件,不就得多学学这些有用的手艺吗?冯旭一想到这些地方,便忍不住叹了口气。

  “兄台难道也是跟刚刚那几个人一样觉得这些东西是奇淫巧计,公主做这些是不务正业吗?”冷不防,一个声音在冯旭的耳边响起。冯旭偏过头,一个丰神俊朗的年轻人正表情玩味的看着他。

  “没有,我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见识浅薄之人。”冯旭心下一横,便说了出来。说完之后,他都感到有些奇怪了。这几年在商场的摸爬滚打,他已经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练得差不多了,怎么今天自己会对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直截了当的说出了心里话呢?

  “看来,兄台倒也是与在下志同道合之人。若是有空,不如随在下进去看看今日的‘院士评选会’吧?不知兄台意下如何?”那个年轻人把玩着手中一个亮晶晶的九色方块。冯旭一眼就认出了那个方块正是只有“神机阁”才售卖的“魔方”。当年他在京城求学之时,曾经见过同学中的富家子弟拿出来显摆过。只是当时没有一个人能够将颜色悉数还原,这让他印象颇深。

  “不知这个‘院士评选会’是个什么地方?”冯旭客气的问道。

  “不是个什么地方,是为了审核院士资格而举办的一个会议。你跟着我进去看看就知道了。如何?”青年人和气的笑着。

  “好的!多谢兄台的邀请!”冯旭微微拱了拱手,便跟着青年人走进了那座大殿。

  此时,大殿里面座无虚席,却异常的安静。正中有一块立起的木板,木板上方挂着几张足有半丈大小的白纸。白纸上密密麻麻的画着一些奇怪的图案。冯旭是在诸子书院学习过算术的。而眼前些白纸上的奇怪图案,他也只认识那些数字罢了。其他的图案,他简直从未见过。

  “风臻,你怎么才来!大家都等了你好一会了!你太不像样子了!”一个身材略微瘦弱的女青年一看到两人进了门,便连忙走了过来。

  “哈哈,好心的兰姐姐,我这不是来了吗?”青年哈哈一笑,将手中的魔方递给了女青年,接着便昂首阔步的走到了正中的那块木板前。

  “你居然做出来了!”女青年拿着手中那沉甸甸的魔方,眼中似有泪花。

  “俞院长?”冯旭小心的打断了女青年的沉思。俞兰猛地一抬头,连忙用袖口拭去了眼角的泪水。“你是……冯旭!”

  “是啊!俞院长,你上个月写信通知我,让我来一趟京城。我准备了几日便出发了。今日早上刚到。刚刚我去了书院,老刘说你带着学生们来了这里。我便想着过来看看,说不定运气好还能遇到你。没想到,运气真不赖!”冯旭笑着说道。

  “是啊!走!去前排坐!”俞兰指了指最前面的一排椅子。在书院呆了半年多,冯旭也习惯了坐椅子而不是盘腿坐在草席或是软垫上。以至于当他回乡之后,在湖州开始顺便做起了椅子的生意。起初没人习惯这种高脚的椅子。好在他身体力行,还找人做了些推广。这两年来,生意倒是越来越好了。

  走到前排,冯旭这才发现了殿内正中的木板前大约一丈的距离,摆着几张高脚桌子和椅子。两个须发皆白的老先生,两个金发碧眼的洋人,还有一个面容秀美的盛装少女,并排坐在椅子前。

  刚刚领着冯旭进门的那个青年站在木板前,朝着殿内四个方向的观众鞠了鞠躬。四周的观众席顿时安静了下来。

  “几位评审委员会的先生,大家早上好!在下是诸子书院冶金学部的授课教师夏元朗,此次演讲的目的,乃是竞选皇家科学院冶金部的研究员一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关于冶金,特别是铁矿石提纯方面的一些个人见解……”

  “慢!”那个少女忽然打断了夏元朗的发言。后者一脸紧张的瞪大了眼睛,死死的盯着少女的脸。

  “几位院士,按照之前商议的流程,我们是不是应该先考察一下夏元朗先生的基本知识水平?”她转头看了看两侧的四位先生。

  那四位先生均赞同的点了点头,“公主所言极是!”

  原来这位就是公主!冯旭刚刚看到这位少女的时候,就觉得她的模样有些面熟。如今仔细一看,这才发现三年前在书院曾经数次见过她来找俞院长。若是他猜的不错,书院的幕后大老板恐怕就是公主了!这样一想,之前的那些传闻倒是全部解释得通了。有了这样一个幕后老板,官府怎么会随意查封书院呢!

  “我不擅长冶金方面的知识,不如这基础知识考察一项,由两位院士来轮流出题,不知你们意下如何?”公主对着身边最近的两位先生客气的问道。

  “老朽不才,请德里斯院士先出题吧!”公主身边的一位白发老者将出第一题的机会让给了德里斯。

  “谢谢您的谦让!”德里斯将右手放在胸前,低了低头。接着,他站了起来,“尊敬的夏元朗先生,请你先简单的论述一下从古至今的炼铁工业发展历史!”

  “中原的炼铁始于春秋时代。那时候的炼铁方法是块炼铁,即在较低的冶炼温度下,将铁矿石固态还原获得海绵铁,再经锻打成的铁块。冶炼块炼铁,一般采用地炉、平地筑炉和竖炉3种。我国在掌握块炼铁技术的不久,就炼出了含碳2%以上的液态生铁,并用以铸成工具。战国初期,先民便已掌握了脱碳、热处理技术方法,发明了韧性铸铁。战国后期,又发明了可重复使用的“铁范”(用铁制成的铸造金属器物的空腹器)。”

  “西汉时期,出现坩埚炼铁法。同时,炼铁竖炉规模进一步扩大。西汉时期还发明了“炒钢法”,即利用生铁“炒”成熟铁或钢的新工艺,产品称为炒钢。同时,还兴起“百炼钢”技术。东汉光武帝时,出现了水力鼓风炉,即“水排”。汉代以后,发明了灌钢方法。《北齐书·綦母怀文传》称为“宿钢”,后世称为灌钢,又称为团钢。这是古代炼钢技术的又一重大成就。”

  ……

  夏元朗侃侃而谈。

  周围的观众席中不时的发出赞叹声。

  “夏元朗的第一轮面试结果,诸位认为可以通过吗?”王近思微笑着看了看旁边的四位先生。

  “通过!”四个人异口同声的答道。

  人群中顿时发出了一阵热烈的鼓掌声。

  “下面,我们开始第二项考核:个人对于冶金,或者说是炼铁科技的贡献。请夏元朗先生开始演讲!”

  “谢谢公主殿下,谢谢四位评审院士!”夏元朗低了低头,接着便站在那块木板前开始陈述了起来。

  “这是一个高炉的示意图,”他指了指木板上挂着的那张大纸中央,“这是之前的炼钢炉示意图:傍坡崖建造,使炉体坚稳,并可以从坡上平台进料,而从下平台出铁、鼓风。炉内用高岭土、黄泥、谷壳或瓶砂、白瞻、炭民、麦穗混合制成的耐火材料。……这是经过我的改造之后的:我将历来的圆柱体改为瓶状,以及火口镶水石,机车装料,都是重要的革新。并加高炉体,其容积远远超过之前的高炉了。”

  “除此之外,”他将第一页纸翻过去,另一个示意图呈现在了众人眼前,“掌握炼铁温度主要靠鼓风。古代鼓风用皮囊。而后使用风扇,是一大改进。即建密室,其一面为门扇,开合门扇即成巨风,从鼓风口导之入炉。之后,又有活塞式风箱,可以提供连续鼓风。而我的改进,则是加上了蒸汽机作为动力,取代了人力拉动风箱。大家可以在外面看到蒸汽机车的模型。”

  ……

  “在下认为,夏先生的贡献还未达到院士的水平……”德里斯的话刚说出口,满座哗然。


  (https://www.bxwxbar.com/book/49498/4662785.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